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个人信贷不良资产管理已成为金融信贷机构关注的重点领域。近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正式开展单户对公及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试点,以推进统一不良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设。这说明在不良资产行业市场经济持续向好的大背景下,以个贷为主的不良资产市场逐步走向个性化。什么是个贷不良资产?个贷不良资产的成因有哪些?在处置中存在怎样的难点?
个贷不良资产发展现状
近年来,个人信贷市场处于扩张阶段。在政策引导及内生业务需求增加的复合背景下,多数传统金融机构将信贷业务向个人信贷方向下沉,其余非银金融机构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逐步将业务线扩展到个人金融服务领域。个人信贷市场规模呈现连续快速的增长。
伴随着个人信贷业务市场的迅猛发展,个人信贷不良资产管理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信用卡作为个人信贷业务的代表产品,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个人信用卡逾期半年信贷总额高达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
对于较早开设个人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不良资产累计额较大,管理负担显著增加;对于较后进入市场的金融机构而言,为与老牌金融机构竞争优质资产而选择信用等级不高的客户群体,这样的业务线本身就会带来严峻的不良资产管理形势;对于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个人信贷业务与,其风险管理体系仍不成熟,无法准确识别风险客户,对后续个贷不良资产处置带来不小的挑战。
个贷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1.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现阶段虽然国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持续取得进展,但由于缺乏完备的征信系统导致社会成员信用记录的缺失,缺乏完备的失信惩戒体制导致失信成本较低。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征信系统的风险评估数据不完备,失信数据未能及时登记上传,金融机构无法系统化地对客户进行贷前评估。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欺诈行为逐步转向线上,在失信总成本远远低于利润的情况下,往往会有社会民众为追逐高收益而主动失信。
2.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由于各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信贷产品逐步同质化,为较同业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部分金融机构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降低客户的准入门槛,采取对客户的宽松授信政策。在这样的行业恶性竞争过程中,会出现客户资质差、过度授信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兴起,机构为抢占客户资源而去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未触及的市场,由于对市场风险把控得不成熟,在经营短期内便会承受不良资产管理压力。
3.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不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会导致对信贷业务的决策产生失误,从而引发后续不良资产处置的问题。比如新兴的P2P互联网金融模式,普遍存在着信贷决策人员专业素质低下、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如果风险管理人员无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就会无法及时识别个贷业务中的风险点,从而导致不良资产数额增加。
个贷不良资产处置难点
1.法律诉讼进程迟缓
银行个贷不良贷款的主要种类是强抵押型贷款。虽然绝大部分贷款抵押物的清算价值大于欠款的本金和利息,但是由于抵押物被各方查封、借款人失去联系等多方因素,造成法院对该类型个贷不良案件立案、诉讼及执行的周期较长。比如说,有很多个贷不良案件从立案到开庭需要经历一年到两年,而直至拍卖处置结束需要耗时将近三年左右。不良资产的化解速度极为缓慢。
2.失联客户比例较高
客户在办理个人信贷业务时,通常仅留下个人电话号码、姓名和身份证号。有的客户在个人借贷逾期后,会主动换掉联系电话,故意躲避债务。而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也会因为客户联系方式变更而无法取得有效沟通进,而无法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后续流程。尤其是当不良贷款进入诉讼期后,客户为了躲避债务会故意不配合工作人员,以达到拖延诉讼时长目的。
3.处置环节缺乏监督机制
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在处置个贷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没有分清楚主次,过分在意个贷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问题,而对各个处置子环节步骤的工作质量缺乏系统性的监管。对处置过程的监管工作仅仅浮于表面,导致了工作人员与债务人私下合谋、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监管不严密不仅会阻碍个贷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还会使资产打包出卖方的原有价值受到严重地侵蚀。
个人信贷不良资产的成因复杂多变,且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个贷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处置过程中也遇到多方面的难点。完善个贷信用体系,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严格把控客户准入门槛,才能对个贷不良资产进行更有效的管理。除此之外,持续的风险监测和后续客户的维护管理也可为未来个贷不良资产的高效处置打下坚实的基础。